长久以来,科学家在我们的印象中是那些太多的付出,太多的艰苦和太少的收获的人。在关于他们的报告中,勤奋刻苦、默默耕耘之类的话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科学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科学刚刚起步时纯粹是科学家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此,现代的人越来越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科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在一个以物质财富来评价个人价值的社会里,形成这样的印象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了。但这实在是很危险的。
如果只是为了钱的话,列文虎克——他因首次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世界而名垂青史——也许早就改行当了眼镜铺的掌柜,而不会心甘情愿做他的看门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磨他的显微镜;而琴纳——发明牛痘接种防治天花的人,也肯定不会在一个乡下的诊所度过大半生,要是这样的话,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死在天花这种凶恶的疾病之下;同样,孟德尔,一位奥地利神父,也绝不会在他的修道院里一种就是35年的蜿豆!
合上这本《生命奇葩》,我心中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好奇心和对探求未知的执著兴趣才是科技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在现代社会,功利(或者是社会地位等)是人们用来刺激科技进步的手段,但是如果人们普遍缺乏对未知的好奇,这样的手段也许不会起多大的作用。
我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反对给科技工作者应得的报酬和荣誉,我只想说明科技发明要想得到持久和强劲的动力,必须要使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有着内在的喜好,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创造的潜力。于是,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创新的欲望和怀疑的精神便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共同的课题。
毫无疑问,出版界该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遗憾的是,近几年来,国内科普读物的数量不可谓不多,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但是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而且能够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激情和想象力的著作少之又少。
特别是,关于曾经攀上过科技顶峰的大师们的故事,要不是过于学究气,孩子们拒绝接受,就是口气如出一辙,似乎他们从小就怀抱着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目标,结果如愿以偿。
《生命奇葩》这本小册子的新意还在于,与那些厚重的大部头比起来,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活泼。富有吸引力的小标题、清新悦目的版式设计缩短了书中的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不会产生通常在拜读那些科普大著时的拘束感。25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一幅幅线条简单、形象传神的图片应该能够赢得青少年的青睐。当然,更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青少年朋友不会发现科学研究是如何枯燥无味。事实上,科学研究不仅意味着艰辛的探索,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外、乐趣和成功之后的喜悦。